心理學的產生,的確和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大環境有所關係。然後當時的心理學家,無論是佛洛伊德、或是榮格等等,他們那一代的前輩學者常常會有提出宏大理論的傾向,常常會想構想出一個架構來解決所有問題。
本文討論心靈創傷與集體情結,述及心理分析師塞繆爾金布爾斯的著作《文化幽靈》,該書提到心靈創傷可能源於社會及文化因素如種族歧視和階級不公,並可能遺傳給後代。我引用多個案例,包括《危險心靈》等,探討如何透過「幻影敘事」透徹了解文化創傷。
人的成長,其實就代表我們會失去某些東西:我們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父母的保護、失去了被人捧在手心的環境,但相應的我們得到了獨立自主。這其實就是一種轉化,一種變成熟的過程。
「夠好就好」的領導者,在這個概念中「失敗」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如果能透過失敗,來迅速學習與調整,那麼這個政治人物會顯得更有韌性與適應力,這在現代社會來說並不是壞事。
「安心地睡吧,而且要相信自己中有一天會悠悠醒轉。」
有些人選擇生存,是因為畏懼死亡;然而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他們恐懼生命。
當你愛上了溫柔的男人,你也許就會忘卻有男子氣概的人的優點。當你覺得情侶要找能互相理解、相知相惜的人的時候,你可能就會忘記情感關係中,激情與火花也是必要的。
所謂的無意識不只是傳統想像的,是潛伏在我們的內在。應對外在世界的那些陌生的事物,其實和我們面對心靈的無意識是類似的,都是面對一個外在於自我意識的他者。而積極想像這時的角色,就是協助你怎麼透過技巧去和他者溝通對話,並反過來認識自己。
榮格說,當你關注你的情緒時,你的情緒就會人格化、擬人化,然後你就可以跟情緒背後的無意識開始對話。其實身體也是一樣,你關注你的身體時,身體就會被人格化、擬人化,背後的無意識意象也就會被帶出來。
身心靈有所謂的「守護靈」、「指導靈」這類的說法或概念。基本上,我的觀念是很佛教的,所以無所謂信不信,即便有這樣的神靈存在,我也不會去倚賴。但如果真有守護靈,他會長什麼樣子呢?會是一個正妹嗎?
你愛一朵花、一顆石頭,把情感投射出去,所以他有了生命。我們自己有意識,我們愛著自己,所以我們自己有了靈魂。
據鄧惠文醫師廣播時所言,這本《戀人之書》提供的測驗有重新設計過,可以避免一些偏誤。像是人們在做測驗時,經常選擇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非實際屬於他本性的選項。這情形在書中的人格類型測驗也有特別考慮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