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藝術的繁花中尋找自己所愛:2024「台北當代」觀後感
繪畫本身就是視覺藝術,是更能刺激視覺感官的創作形式。因此,相較於其他創作形式,繪畫能更快吸引矚目,這是其優勢。
不過,雖然繪畫能夠很快地吸引人,但真正能讓作品沉澱在心靈的作品卻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繪畫也是一個很艱難的創作形式。
繪畫本身就是視覺藝術,是更能刺激視覺感官的創作形式。因此,相較於其他創作形式,繪畫能更快吸引矚目,這是其優勢。
不過,雖然繪畫能夠很快地吸引人,但真正能讓作品沉澱在心靈的作品卻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繪畫也是一個很艱難的創作形式。
展覽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些東西、但又不那麼明確,覺得他就是個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但又依稀在其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我覺得那就像是記憶畫面在我們心靈裡沉積,並變化為精神、變成情感的一個過程。
這些角色他們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Web 2.0興起後,聲量和流量成為重要的商業及社會貨幣,改變了文化、音樂、文學與政治等領域。流量不僅賦予平民話語權和商業機會,也影響社會參與方式。但流量文化的盛行可能忽視專業知識,短視化和情緒化占上風。如何適當平衡專業與流行性,把握聲量與深度的協調,成為當前挑戰。
人們在學習東西時,真的很容易陷入限制性思考的陷阱,好像覺得一定要按照步驟、非得學什麼技巧才行。但有時候人需要摸索、需要嘗試、需要失敗,他才能知道為什麼要學某個技巧,也才能知道該技法的用意為何。
這些心靈創傷所呈顯的畫作,是真實的心靈呼喊,而非「夢境」般的虛構。
「匱乏」有時是一種心理上的幻覺。人們常常假定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所以拼了命累積,死命地追著金錢跑。對於妨礙囤積的任何動作,就會被視為是浪費、沒效率。
本文討論心靈創傷與集體情結,述及心理分析師塞繆爾金布爾斯的著作《文化幽靈》,該書提到心靈創傷可能源於社會及文化因素如種族歧視和階級不公,並可能遺傳給後代。我引用多個案例,包括《危險心靈》等,探討如何透過「幻影敘事」透徹了解文化創傷。
芸森的作品的確很溫柔、也很輕盈,輕盈到,覺得這樣的美好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消逝。我覺得這正是芸森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反脆弱》中,塔雷伯挑戰了當代文化的盲目樂觀,呼籲我們不要僅依靠科技和趨勢預測來控制未來。他提倡更尊重歷史、文化和人文。書中不僅探討了經濟理論,更包括了歷史、人文和哲學故事,呈現了不同角度的反脆弱性。從政府體制到個人層面,書中呈現了多元並具有挑戰意味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