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要去定義什麼是日常、什麼是小時代,不如說那個大時代已經逐漸遠去,創作者就只是如實的展現他們現在的生活。
繪畫除了技巧外,其實光是能誠實展露內心,畫就會很有張力了。我特別問陳若瑀在創作時,是直接將情感就抒發出來,還是有先消化過呢?畢竟這些畫看得出有很多內在情感的能量。
他回答說這些情感是有消化的。但即便有消化,但在畫畫的時候,還是會遭遇沒預期到的情緒跑出來,更別說有的課題是無法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就搞清楚的。
我非常推薦大家把他的書找來讀,我相信閱讀了之後,你會感受到星野源的心思細膩之處,並撕掉「新垣結衣老公」、「星野源去死」的標籤。
後來許多人針對中年危機這概念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反省。研究發現其實並非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甚至很多人是進入中年後生活過得更好。當然,也的確有人在中年遇到了生活的危機,但Bruce Feiler認為其實危機不會只有中年才到來,而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一直有事件在干擾生活的進行。
心理學的產生,的確和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大環境有所關係。然後當時的心理學家,無論是佛洛伊德、或是榮格等等,他們那一代的前輩學者常常會有提出宏大理論的傾向,常常會想構想出一個架構來解決所有問題。
看到吳慷仁、安溥的fans有感。看到這些被偶像背叛、拋棄的支持者,他們難過的樣子,就覺得那心痛的模樣跟失戀很像...
我們真的可能光靠內心有夢,用想的,就將夢想實現嗎?
這太不現實了,對不對?更多時候,其實是一堆一些奇想積在腦中,想法一直是想法,沒辦法落地。等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擱置在腦中的念頭就一個個沉入潛意識裡堆灰塵了。那麼,這些標榜靠書寫改變人生的書籍,他真正的意義為何?
這本書談及遺物整理和孤獨死的話題,內容並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悲傷。小島美羽的寫作風格輕盈,不帶太多情緒渲染,他只是平淡地記錄事實。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各種不同的孤獨死場景,並以微縮模型的方式再現了這些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問題。
一個字一個字精讀會讓你陷入到「當下的泥淖」中,會見樹不見林。而跳出來看,只看關鍵字,反而能很快找到重點,這就是所謂零秒閱讀。
蔡英文不會像現在很多網紅,遇到意見不同的人就罵三字經、咆哮。相對不高的仇恨值,讓她在關鍵時刻得以變成公約數,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她的處事哲學在於,說話不諱太難聽,能給對方留一點餘地,而這也才創造出局勢轉圜的空間。蔡英文這樣的個性,能存活在政治界,實屬不易。
繪畫本身就是視覺藝術,是更能刺激視覺感官的創作形式。因此,相較於其他創作形式,繪畫能更快吸引矚目,這是其優勢。
不過,雖然繪畫能夠很快地吸引人,但真正能讓作品沉澱在心靈的作品卻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繪畫也是一個很艱難的創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