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書店觀察報告∣禍福相倚 疫情下書店如何看待數位科技?
受到疫情影響,很多產業都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的工作。疫情下,大部分營收受損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或是那些無法跟上變局做因應的產業。
書店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書店是否需要數位轉型?如果是,又要轉型或提升能力到什麼程度?
受到疫情影響,很多產業都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的工作。疫情下,大部分營收受損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或是那些無法跟上變局做因應的產業。
書店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書店是否需要數位轉型?如果是,又要轉型或提升能力到什麼程度?
人們通常越失去什麼,才越會去追求那價值。例如,越被社會角色制約的人,越會高喊要愛自己。越被凡俗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越會高喊自由。越感受不到愛的人,越會渴求愛。
「書」是由很多專業結合而成的,創作者的專業、設計美編的專業、出版從業人員的專業、書店經營的專業.....
這是許許多多人專業心血的投入,然而大家努力的要死要活,卻沒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對我來說,這是對專業的輕視,也是對書業中努力著的人進行剝削榨取。
這本是林婉瑜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由爾雅出版社出版。薄薄的,上面有可樂王的插畫。裡頭的詩,紀錄了林婉瑜年輕時的記憶痕跡,包括了受歌手 Alanis Morissette的影響、看病的心情、母親的死亡等等。書裡的文字,有年輕人特有的不安、憂鬱、躁動。這時收錄的詩,也許有些青澀、甚至不成熟,但這就是年輕的痕跡。
其實,書店跟所有的店一樣,並沒有特別高尚。當我們的社區,也許一間麵店、一間雜貨店關了,我們並不一定有太多感覺,可是我們的社會卻會特別對書店喊加油。所以曼凌覺得能開書店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了,他不會再特別抱怨書店有多難經營,或是批評文化有多麼不被重視。
小海分享了他催眠的經驗。他的催眠很有趣,除了回溯童年經驗外,竟然還可以進入5年、10年、20年後、以及臨終前的畫面。當時催眠師問她:「你臨終前,回顧自己一生,是否感到滿意值得?」
人們會把一切行為舉止的異常,歸因是那個教主大魔王的關係。但這太高估了那個其實也只是凡人的教主,大多時候,教主或宗教領導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的能力,可以把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洗淨一空。
「藝術應該要真善美」,這觀點某方面來說沒錯,但很容易流於道德教條。往往只有墮落過、經歷過黑暗的創作者,才能真正切身理解真善美是什麼。
四重奏第八話有這麼一段,別府的弟弟以「世人」的價值觀,嘲弄了四重奏的成員。這橋段和太宰治《人間失格》裡的某橋段幾乎一模一樣:當主角備受好友冷嘲熱諷時,他理解到,所謂的「世人」,就是眼前對他冷嘲熱諷的好友。
日劇《民眾之敵》出現了這樣的話。我們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概念:「比起非洲饑荒難民,你已經很幸福了」、「比起遊民,你已經很富有了」......。我們向下比,然後假裝自己現在很幸福,然後被要求要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