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的空氣,最輕的物質」

林君芳用油彩畫出來類似雲霧的特徵來表達金魚。她說雲霧是「最重的空氣,最輕的物質」,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最曖昧、也最脆弱的存在。在她眼裡,金魚的生存狀態就如雲霧一樣,因為他們是被人類依照自身審美意識培育出來的物種,其生命是很脆弱且短暫的。

用直覺來面對各形各色的花朵

昨天不是感性日,卻意外的被色彩充滿。

一早我就醒來去永和,參加「同心圓・遊藝塾」的開幕。一走進同心圓裏,馬上看見的,就是57 art在牆上的巨大插畫作品。據說,從這張圖上第一眼看到的角色,可以代表你的潛意識最在意的事物。我看到的是夢獸和獨腳獸(我忘了他確切的名稱了)。看上眼的理由,是他們看起來最詭異、叛逆。

接著開幕的活動中,有一個活動是植物的拓印。植物拓印比我想像中單純很多,就是把現場喜歡的植物剪下來,放在要拓印的麻布袋上,用紙膠帶黏住固定,接著用石頭或錘子敲打。植物體內各種顏色的汁液就會被敲打出來,印在布袋上。

我的拓印是失敗的,可能是敲的不夠大力不夠深,或是選的植物不對。看其他人,似乎蕨類植物的葉子會比花朵更容易拓印。

但其實,真正讓我開心的是選植物的步驟。我自從看了荒木經惟拍的花朵,以及日劇《高嶺之花》的插花藝術後,就一直很想學插花這門技藝。沒想到,這次拓印選花的植物,好像讓我體會了其中的樂趣。

選擇花朵是一個很直覺的感官經驗,因為一套美感早就已經建立在身體裏了。所以就依照身體的反映,選擇覺得適合的花朵、形狀、顏色就好。不過其實我覺得剪花折草對植物有點殘忍,以後我應該會去花店找別人不要的殘花來玩。

感官的藝術,需要思考的藝術

下午和朋友去金車藝文中心看畫展。這次展期呈現的,是林君芳的油畫創作展〈金魚索麻〉,以及柯幸均的〈無所適從〉。

我很喜歡林君芳畫筆下的金魚,每隻金魚的刻畫都很細緻。然後不同系列的金魚畫作呈現不同的風格與呈現方式。例如有一系列的金魚畫作,都有光環、光圈在裡頭,呈現的是比較精神性的內涵。林君芳說這是因為她心情不好時,會觀看金魚,單方面的對金魚抒發情緒,而這便會觸及精神層面的東西。

另一個是雲霧系列的金魚,她用油彩畫出來類似雲霧的特徵來表達金魚。她說雲霧是「最重的空氣,最輕的物質」,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最曖昧、也最脆弱的存在。而在林君芳眼裡,金魚的生存狀態就如雲霧一樣,因為他們是被人類依照自身審美意識培育出來的物種,所以金魚的存在是很脆弱且短暫的。林君芳說,他畫中的金魚,都呈現出無可抗拒的無奈神情,便是出於這個原因。

實際上,展覽名稱取名「金魚索麻」就有這層類似的意涵。赫胥黎小說美麗新世界裏,描述人類活在烏托邦的世界裡,所有的情緒都被中央控置的好好的,活在一個很peace的世界裡,只要人類心情有些波瀾,只要吃這個名為「索麻」的藥品就能獲得愉悅。

金魚對林君芳就有類似索麻的功能:人類為了感官的需求,用不人道的方法將自己的審美觀投射在金魚身上,培育創造出各種奇型異狀的金魚,然後從這些金魚中獲得心的感官刺激。

其實林君芳在解說他的作品時,讓我想起以前在交大社文所的日子,在那個場域裏,其實是概念、理論、意義先決的場域,其實這也是現代美術創作的常態吧,彷彿作品都非得要呈現出什麼概念不行。但其實我覺得藝術應該要很直觀的,不是說概念不好,而是概念要能很自然的鑲入身體裏,讓作品能透過感官就直接把概念帶出來。

其實我覺得林君芳在講解這些作品前,我就已經很喜歡這些畫作了,即便不解說我也能感受到某些東西在裡面。藝術有時是一種呈現意義朦朧曖昧狀態的手段方式,不一定要說破、說明。

每個藝術理論後面,都是血肉的故事

比起林君芳的呈現,柯幸均的無所適從可以感受到更加抽象、思維性的東西。在這個展覽裡面,創作家用繪畫的方式,點描出超市冷藏置物架與販賣機的「圖片」。是的,他畫的是「圖片」,所以點描的方式可以呈現數位相片畫素不足的感覺。

不過在林君芳代為解說下,原來柯幸均畫這些畫,是因為他某日工作到很晚才回家,走在很暗的街弄裏,他看到了很明亮的自動販賣機,突然很羨慕販賣機。為什麼呢?因為做為販賣機,所有工作、所有販賣的飲料,全部都設定好了。飲料只要按照規定分門別類的放上,顧客只要照規矩的投錢、按鈕就好。超市貨價上的商品也是,所有物品的位置、價格都被安放的整整齊齊。一切都無須動用大腦,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付出有沒有價值。

林君芳為大家解說了柯幸均的許多創作故事,包括他如何為生活焦慮,做了什麼樣恐怖的夢,所以創造了什麼樣的作品。例如他做了一個惡夢,夢到他的牙齒不斷地掉,又不斷地長,所以有一組作品就畫了牙根下又有牙齒在長的圖案,搭配上燈光,整組畫就像是齒部的X光片一樣。這些作品都展現了柯幸均的焦慮,以及無所適從。

我覺得這些作品表面上看起來真的有些智性,不是那種感官性的畫作。但是,他的背後故事卻是那麼地活生生、那麼地有張力。這不禁讓我覺得,很多當代作品常常會一個作品旁,就貼了一張註解說明,然後裡面又寫了一堆需要更多註解來說明的理論。看到這類作品我都覺得,我們需要一個文學家,幫他們的思想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到了晚上,則是去了Mangasick看了高妍。我很喜歡他的作品《間隙》,那作品展現了感情、創作和面對世界某種類似的情感,那種情感是很敏感、纖細的。記得一兩年前看到這作品時,覺得心裡幽微的一塊被觸動到,很是感動。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