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就是這樣子,不一定要強迫自己把書讀完,只要能被書中其中一個段落、甚至一句話給感動,這本書就有他的價值。而這也是獨角獸計畫想要提倡的概念。
以更大的視野來看,整個書店的行業在整體社會來看,根本就是弱勢,也許大型書店和獨立書店就只是斷手和斷腳的差別也不一定。
書店提供了一個求知的氛圍。有些客人也許真的沒太多興趣買書,但喜歡聽演講、聽人說書。這些客人也許聽著聽著,某一天突然就想買書了。所以書店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在創造這種機會。這不是網路書店做得到的。AI可能會投其所好,但可能不太會介紹你不認識、不喜歡的東西。而書店就是一個創造「相遇」的場域。
由於疫情的關係,台北國際書展連續兩年停辦。於是獨立出版協會、台灣獨立書店聯盟等自行舉辦了公民書展,讓書業的努力不因疫情而被埋沒。
在4月1日開幕第一天,台灣獨立書店聯盟舉行的書店講座,請到了日榮本屋的龔心怡與時之河書屋的沈孟穎,以「書店的變與不變─找回想要翻開書的神奇moment」進行對談。
受到疫情影響,很多產業都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的工作。疫情下,大部分營收受損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或是那些無法跟上變局做因應的產業。
書店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書店是否需要數位轉型?如果是,又要轉型或提升能力到什麼程度?
「書」是由很多專業結合而成的,創作者的專業、設計美編的專業、出版從業人員的專業、書店經營的專業.....
這是許許多多人專業心血的投入,然而大家努力的要死要活,卻沒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對我來說,這是對專業的輕視,也是對書業中努力著的人進行剝削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