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雞毛蒜皮中取樂:當限制性信念變成一種癮

身心靈領域中有一種說法,就是不要被「限制性信念」給侷限住。印象中這個概念常出現在巴夏或賽斯的論述裡。不過,你可以不相信外星人或通靈之說,但還是可以聽聽「限制性信念」在說什麼,因為這說法其實和玄學不必然有關係。

那麼,什麼是「限制性信念」呢?

限制性信念的意思是,你很多不同的可能性都被你某些既定的想法限制住了。

例如說,你出生貧困家庭,所以覺得自己配不上上流人士,追不上他們。例如,你覺得職場上就是要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否則會得不到上司或客人喜愛。

又或者,我的收入、經濟狀況不好,所以我就不敢懷有夢想,或是稍微揮霍就覺得罪惡感滿身。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們總是會被各種預設的立場、預設的價值觀而侷限了自己發展的可能性。

但是在身心靈界在講限制性信念的時候,常常只是很理論層面的把這件事講出來,關於限制性信念是怎麼形成、怎麼讓人上癮、怎麼解除的方法,關於這方面的論述都比較少。

限制性信念如此侷限人的行為,但我們卻常常渾然不覺,深陷其中。為什麼?

除了社會結構大環境的因素外,《原子習慣》一書提到人的習慣養成,其實有個迴路機制,當一個行為容易做、可以立即獲得好的反饋,那這個行為就容易變成習慣。

Habit

受《原子習慣》啟發,最近我自己的感覺是,很多人喜歡在限制性的事物裡取得樂趣。例如,在網路上以嘲笑公眾人物的缺陷為樂、以看戲的心態看某個人出糗。

這種樂趣很常見,就類似看戲時會想看反派得到報應一樣。當反派獲得報應時,就有一種大快人心的爽感。這種爽感常常會讓人上癮。

我覺得限制性信念難以根除,有時就是因為我們容易以此為樂。訕笑他人可以快樂,自憐自艾討拍可以快樂,因為這些快樂獲取的方式那麼簡單,所以容易變成習慣,容易成癮。

但,人的缺陷本身是有限制性的。所以當你以此為樂的時候,你的快樂會變得淺薄、易逝。你會發現怎麼才爽了一下,快樂就沒了,甚至就變成被其他事物激怒了。而且就算獲得了爽感,那快樂卻不深刻,非常的虛浮。

於是,像吸毒一樣,我們的取樂模式會越來越重鹹:我們可能會變得對人越加刻薄、到處找麻煩。一旦罵A的紅利沒了,我們可以改罵B。反正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我們不愁沒有可以嘲弄的點。

我們可能會為了更爽,罵人越來越大聲,酸人越來越沒下限。我們為了讓自己被更多人拍拍,而讓自己更悲情、更沉浸在傷痛裡,甚至美化自己的傷痛。於是我們變得憤世嫉俗,變得自我消耗,變成他人口中的emo仔。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要在限制性的事物裡取樂,在雞毛蒜皮上找到的樂趣不會是什麼太有層次的樂趣,而且這種取樂模式久了,我們也會漸漸喪失遠大的眼界和夢想。

好吧,就在這樣的說教式結尾中結束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