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我們深陷於匱乏恐懼的想象中,我們急切過頭的心,有時會讓我們失去方寸,會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或製造出想象中的敵人,而這常常會讓我們看不到更重要的事情。

事件一:老高與七龍珠

過多的憤怒容易產生惡意。

尤其許多網路環境和社交軟體,出於商業設計、出於從眾的心理,會讓憤怒疊加,會讓由憤怒而生的惡意迅速蔓延。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值得我們如此生氣。例如,關於老高解析《七龍珠》的影片,即使他真的說錯了什麼,真的有必要到達憤怒的程度嗎?

對於老高的事情,我不那麼生氣,可能是因為我很早就知道他是一位文化中介者,並不是專家,所以我從來沒有對他抱有過高的期望。

我認為人們應該將此變為一種常識,即意識到網路上的許多訊息都是經過中介轉介的,因此可能存在許多錯誤,所以不應該盲目接受和傳播網路上的訊息。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假訊息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太容易輕信網上的訊息,而不去核實其真實性。

10.jpg 1140x855.jpg 1140x855

從Web 2.0時代開始,網路成為了一個大眾化的平台。這種以大眾、流量、群體為導向的平台,使訊息的傳播容易產生從眾現象,我們傾向於相信那些被大量轉傳或點讚的訊息。

當我們看到許多人點讚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跟著點讚的行為風險被分散了,因而覺得自己跟著做就沒有什麼責任。這是從眾行為是容易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從眾現象常常也讓我們覺得,我們沒跟著做,我們好像就掉隊了。反之,跟著做些什麼,常常會帶來跟上某種風潮的愉悅感。

而一旦我們的情緒也攪和到從眾現象中,那麼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憤怒會疊加,而變成惡意。惡意在集體的轉傳下不斷擴大,容易變成了失控的鄉民正義。

事件二:黃子佼與色情影片

最近另一件炎上的,是黃子佼違法購買未成年少女性剝削影片的事件。在這事件中,黃子佼本身的行為會讓人生氣,這是可以想像的。但在憤怒的情緒高張時,我們很容易將憤怒波及到他的家人、或是那些沒有出面發聲的人,我認為這樣有些過頭了。

例如對白冰冰的批評,如果想到白曉燕是受到多麼殘忍的傷害,而且白冰冰還為此懷恨懷怨到現在,那我寧可不假設他的發言是要包庇誰。

還有對孟耿如、張小燕的攻擊,我的看法是,他們跟黃子佼那麼親近,他們看到的黃子佼就不會只有惡的那一面,還有很多情感的面向,所以他們緘默我也可以理解。

比較差勁的應該是像統神那樣說這沒什麼,甚或說加油的那些人。不過雖然鄉民有些怒意太超過、或發火發錯對象,但其實爭論誰有沒有袒護誰根本也不是事件裡最重要的事。前陣子我意識到匱乏恐懼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言語,如果我們深陷於匱乏恐懼的想象中,我們急切過頭的心,有時會讓我們失去方寸,會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或製造出想象中的敵人,而這常常會讓我們看不到更重要的事情。

但好在,我覺得還是有些算是正面的討論或發展,例如法律的層面要怎麼修法、社會的支持體系怎麼建立等等。怎麼從制度面、社會風氣面來防護再有人受到傷害,我認為這比爭執特定人物的品性來得更有建設性。而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我還是覺得情感教育、兩性教育很重要。

情感教育與兩性教育

關於黃子佼購買影片的網站,被許多網友形容為台版的N號房事件。在當時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時,據新聞報導有上千萬的男性網友涉入。當時我感到非常驚訝,心想:真有可能有上千萬的人涉入其中?這是真的嗎?

但其實,在A片的分類中,暴力、偷拍本來就是很大的分類,即便可能是演的。而對於制服的癖好、對學生的性幻想也普遍存在著,某方面來說,這也是一種對未成年女性的幻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與慾望的產生?是不是除了對錯之外,找出心理根源更能直面問題核心?

這些疑惑是讓我思考情感與兩性教育的原因。人類有很多複雜的情感與慾望,卻常常不知道這些念頭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怎麼處理。

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對不對,我這一代人可能沒有接受過太多情感教育,常常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或他人的情感。我好奇現在年輕一代的教育環境是否包含所謂的情感教育?

當我們感到對他人的情感陌生、疏離,不知道要如何處理情感時,就容易把人物化,或是用過激的手段來確認情感,因而失去對人的尊重。

我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我認為從最根源,讓人自幼就知道要怎麼處理自己的情感、以及認識到他人和自己一樣也是有情感活生生的人,我相信這會讓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尊重與憐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