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人文,我們終將變得脆弱:塔雷伯《反脆弱》的啟示

在《反脆弱》中,塔雷伯挑戰了當代文化的盲目樂觀,呼籲我們不要僅依靠科技和趨勢預測來控制未來。他提倡更尊重歷史、文化和人文。書中不僅探討了經濟理論,更包括了歷史、人文和哲學故事,呈現了不同角度的反脆弱性。從政府體制到個人層面,書中呈現了多元並具有挑戰意味的觀點。
Screenshot 2023 06 06 15.33.10

前言

我會開始讀《反脆弱》這本書,一個是因為過去兩年我的精神狀態很糟,另一方面是因為家人在今年生病,身體一下衰弱很多。是因為這些因素,我在書店看到名為「反脆弱」的書籍時,眼睛便立馬亮了起來,隨即弄了一本回家慢慢啃。

但這本書在許多人的定位中,其實不是一本心靈勵志的雞湯書,當然也不是健康保健類的書籍,而是一本偏向經濟、商業理財類的書籍,畢竟此書作者是大名鼎鼎,提出「黑天鵝效應」的塔雷伯。

然而這本書的內容,的確沒有意圖要將「反脆弱」的觀念鎖死在經濟理論上。書中塔雷伯博引了各個人文學科領域,來說明人類在外顯的行為背後有很多潛伏的因素在影響著事情的走向,而當我們越忽略這些因素,光用數字、理論就妄想預測未來,就容易落入脆弱的狀態。

反脆弱的定義與應用

塔雷伯的「反脆弱」指的是什麼呢?

反脆弱並非堅強或耐用,而是「不脆弱」。例如花瓶掉到地上會碎,這是脆弱。而皮球掉到地上會彈起來,他不是堅硬,也不是脆弱,而是不脆弱。又如水,他當然不是堅硬,但也不是脆弱,他是反脆弱。

「反脆弱」的概念從個人成長到社會結構,從經濟理論到日常生活,反脆弱的思維模式無處不在。

最一開始反脆弱是塔雷伯用來講述經濟狀況的觀點。他塔雷伯是《黑天鵝效應》的作者,他長時間關注經濟崩潰的事件,認為當前的政府、財經人士錯誤的觀念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什麼是黑天鵝?他指的是「從未發生過,或發生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影響會非常劇烈的事件」。黑天鵝的典故是,18世紀歐人士認為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的,他們還以此建立了一套動物的分類、論述等等。直到他們有一天發現澳洲大陸有黑天鵝後,他們才大開眼界,從前建立的知識體系當然也因此受到震盪。

以此,黑天鵝效應其實是用來批評那些我們對於經濟的預測和計劃。我們總以為自己強大到可以預測歷史、預測經濟,並藉以發展經濟計畫。但一旦發生了經濟上的黑天鵝效應時,我們往往損失慘重。

舉個例子,例如在美國很流行都市計畫這件事,這個計畫的風潮在8、90年代也在台灣興盛。這個造成的結果是,有些都市或鄉鎮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反而變得冷冷清清。而在傳統亞洲都市,他其實是順應自然發展出來的,以現代化的眼光也許比較醜陋,但卻比較有活力、多元。

這個想要預測、想要計劃的行為,塔雷伯常常將他們視為「嗜新狂」。而嗜新狂常常會招致黑天鵝效應,招致脆弱。

而反脆弱就是對此行為的反省,他不是訴求要變得多堅強,而是讓我們變得不要那麼脆弱。

反脆弱與接受失敗

要怎麼樣讓自己不那麼脆弱?一個關鍵的要點,就是讓自己接受失敗,透過不斷的嘗試、小錯誤,來使自己有機會修正自己,從而變得有韌性。

舉例來說,在創作領域裡,追求完美往往會導致脆弱。完美主義者經常因為對作品的苛求而陷入創作瓶頸。然而,反脆弱的創作態度則鼓勵我們接受不完美,勇於展示原始和未加工的創意,讓作品在接受外界反饋的過程中成長和完善。同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習作,才能知道自己技能、創意的侷限所在,從而充實自己。

又例如慢跑這件事,一個初學者不可能透過看書、指導後,就一躍成為專業跑者。一個跑者必須經歷很長時間、很多次數的練習來調整跑姿,來訓練跑力。過去有人說,練習的質比量重要,但其實一定程度量的練習,是讓我們把品質深化的過程。

嗜新人士的預言

在理解接納失敗的重要性後,那麼順著這個邏輯而來的,可以得知那些最具反脆弱性質的東西,不是那些新科技、新玩具,而是已經經歷過時間考驗的舊東西。

所以書中塔雷伯說,曾有人問他,如果要預測20年後世界會變什麼樣時,他給出的答案很特別。一般人可能會預測未來的世界可能會變得超夢幻、超級科技,但塔雷伯這種預測很容易失準。比起這種奇想,預測未來紙本書還存在、電話還存在,這些可能性也許還比較高。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都已經經過時間的試煉。

反之,例如說過去幾年,先是談元宇宙、再來談NFT,但如今這些東西都已沉寂許久。為什麼?因為他們還沒經過時間的洗鍊。

書中很有趣的,是塔雷伯說他說他很受不了那些有自閉傾向科技宅,說這些人只對新科技著迷,對人卻沒啥興趣,然而「缺乏文學素養其實是對未來發生視盲的一種標誌,因為這通常伴隨著貶低過去,而這是無條件求新的副產品。」

我想也是因為這樣,可以看到這本書中塔雷伯說了很多歷史、文學、哲學的故事,彷彿就是回應這些缺乏人文素養的科技宅。也是因為如此,此書變得充滿了魅力。也讓人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來理解所謂的反脆弱性是什麼。

不同角度的反脆弱

我們舉些例子,從不同角度談反脆弱。例如說,對塔雷伯來講,民主政府就比獨裁政府更有反脆弱性。過去台灣有一段時間,有許多人都誇耀獨裁政府,說他們的效率比較高,建設比較大、比較快。的確,他們的確有可能比民主體制更有效率,但是由於他們選擇權較少,所以相對的嘗試失敗的機會就少。而他們一旦面臨決策錯誤,付出的代價就高,甚至有可能會是致命性的失敗。

在書中,「選擇權」是重要的關鍵詞。我們有的選擇,就意味我們可能選擇錯誤、遭遇失敗。但也正因為我們有失敗的機會,所以才能鍛鍊出韌性。其實不只政府體制,商業組織也是如此。

而小至個人層面,其實也是一樣。例如塔雷伯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就很有趣。塔雷伯認為,「朋友」是脆弱的,「親人」是強韌的,而「吸引力」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

朋友是脆弱的。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從小到大,我們看見了有多少的朋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我們經常歌頌友誼的偉大,並祝福友誼能長長久久。但其實,我們越歌頌友誼、越對友誼有所想像、越想定義什麼是「好的朋友」時,「朋友」這樣的人際關係形式就會越顯脆弱。

「親人」為什麼是強韌的?因為無論你對自己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愛或不愛,基於血緣關系,他們在法律上、倫理上就是你的親人。我想也是因為如此,有些人會想透過生小孩來確定關係,彷彿有了小孩後,男女之間的連結就能獲得真正的確認。的確,有了小孩就會有強韌的關係,一個會是小孩的媽,一個會是小孩的爸。但是關係的強韌,其實和有沒有愛是完全不同回事。

對塔雷伯來說,吸引力才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這其實很現實,但也的確是如此。當然,吸引力也不見得是那種怦然心動或激情。如果我們能滿足他人的需要,或適時讓他人被我們需要,這都是吸引力。到頭來,真正堅韌的不是擁有怎樣的婚姻、或是確立怎樣的關係,而是我們能不被關系所綁,並順著真實的情感和人相處。

結語

《反脆弱》其實不像是一本關於經濟和社會理論的書籍,他反而有一點像我以前讀歐洲作家、思想家的作品,是一種很奔放、勇於提出各種意見的作品,那是一股不怕被人挑惕的天真與勇敢。我想也是因為如此,這本書對文科出身的我才顯得有魅力,而不會只是措辭小心翼翼的工具書、技術性書籍而已。

當然,碰到人文的領域,你就很難用科學的角度,很絕對的說這是對的、這是錯的。例如,我們不會說榮格、佛洛伊德、拉岡、傅柯的理論是錯的,並因此評論他們很無用。實際上我們在看這些人文學者的東西時,他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激盪,讓我們思考生活的不同可能性。

如果要我在結尾用簡單幾句說《反脆弱》的要旨為何的話,我會說,塔雷伯試圖用這本書批評當代文化那種過度天真、認為靠人類的預測可以掌控未來趨勢的氛圍。我認為他希望我們在面向未來時,不應該只是單純的科技、數字、趨勢來直面未知,而是可以更尊重歷史、文化、與人文。

我認為這是有其道理的,因為,至少社會學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往往不是透過數字、理哲可以預測的。《反脆弱》裡頭有一個小故事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從輪子發明到現在經歷數千年的時間,將行李箱加上輪子卻是現代才有的發明,而這明明是那麼簡單的事。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不是在真空室裡靠推演就能演算出來的,裡頭有太多偶然,有太多人與人關係間的競合,有太多情感,而這些都需要對人文有所理解才能參透一二。

總而言之,我認為不要將這本書當作財經書籍來看,以人文的視角來看會更容易看出他的趣味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