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騎士Black Sun:從全共鬥到承平時代的騎士/歧視精神

我們這一代的人,表面上有更能超越邊界的網路與手機,但大多時候我們寧可沉浸在同溫層、沉溺在影音的聲光娛樂之中。過往年代那種針對不公平的反抗精神,幾乎不可能再現。

我不會說假面騎士Black Sun好看或不好看,但我會說它是一部有稜有角、很有個性的一齣戲。

我相信有看過這齣戲的人,都會注意到這齣戲瀰漫著濃濃的政治味。他不是一齣用來娛樂大眾的戲劇,所以如果是年輕的假面騎士迷、或是想看超級英雄、想看特攝爽片的人,肯定會大失所望。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會說他是不好的片,他只是不想媚俗罷了。其實看過石森章太郎的假面騎士Black原著漫畫的人,就會知道假面騎士Black其實是一部很黑暗的漫畫。原著中,假面騎士發現自己最終就是毀滅世界的魔王,而且無論他怎麼掙扎就是逃脫不了這個命運。這其實是有一點點反英雄的味道。

在戲劇版的假面騎士Black Sun裡,導演白石和彌同樣創造了一個令人喘不過氣、難以掙脫的悲劇結局氛圍。在原著漫畫中,那樣的悲劇是在於主角逃不過自身作為黑暗角色的宿命,而在Black Sun裡,逃不過的是人類的歧視、軟弱與庸俗。

這裡不得不回來談這齣戲的政治性。看過這齣戲的人,都能感受到這齣戲的政治味。這齣戲的設定裡,人類和怪人是共處在同一個社會的,怪人的角色就猶如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弱勢少數族裔。我們從第一集就可以看到社會充斥著種族平權的抗爭運動,討論著人類與怪人能否共存。

但如果理解日本近代的歷史,就能更精確的理解到戲中的抗爭運動場景,其實是連結到日本68年的全共鬥運動。在60年代末期,美國、法國、日本等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運、反抗運動,一代的年輕人都展現了對舊時代體制的不滿。而且這些反抗運動和我們現代年輕人想像的抗議是很不同的,當今台灣的抗爭運動常常走正面歡樂的路線,唱著歌、拿著氣球花朵、歡欣鼓舞的揮著旗幟。但在當年,那一代的年輕人則是具體的抗爭,甚至拿著棍棒和當權對幹。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到現在日本檯面上的許多文藝創作者,無論是動漫界、音樂、文學等創作者,他們都曾經受過那個年代抗爭運動的洗禮,所以他們的作品中都不時可以發現那場政治運動對他們的影響。對我而言,假面騎士Black Sun其實也是深受學運影響的案例之一。

當然,這不是說假面騎士Black Sun試圖想要延續全共鬥學運的議題。事實上,這齣戲和當初學運抗爭的主題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許多經過那個時代洗禮的人,經常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看似科技更進步、物質生活更好,但我們的生活卻沒有更自由,社會亦沒有更加平等多元。許多歧視與不公,其實是很精緻的滲入了我們生活的體制裡頭,而我們不但很難從中逃脫,甚至可能習慣了這樣的歧視。

於是我們這一代的人,表面上有更能超越邊界的網路與手機,但大多時候我們寧可沉浸在同溫層、沉溺在影音的聲光娛樂之中。過往年代那種針對不公平的反抗精神,幾乎不可能再現。在劇末,我們看到即便假面騎士犧牲了,社會卻依然故我,對歧視視若無睹。於是戲中女主角以一個近乎突破次元的方式向鏡頭前的觀眾挑釁,質問為何螢幕前的觀眾可以持續的對弱勢不聞不問?

事實上,這齣戲最末感覺得出來導演一直試圖製造出令觀眾不安的場景。對我而言這齣戲最殘暴的不是斷肢噴血的血腥畫面,而是最後女主角訓練孩童製造炸彈、學習殺人的場景。這是極度政治不正確的內容,以現今影藝電視圈的環境而言,這些內容非常危險,很有可能面臨被下架的風險。但我想,這也是導演故意的挑釁之舉。

當然,一齣作品不會因為議題的選擇、不會因為試圖站在道德的高點,就能逃避作品形式上的缺陷。這齣戲並非沒有缺點,例如雖然試圖拍出電影質感,但在某些部分的美術卻仍顯粗糙。又例如片末黑日與影月的決鬥,光論過程怎麼看都是黑日的傷比影月更重,但最終卻是黑日主角威能,讓觀影過程感到錯愕不能連貫。而對我來說,50年前學運的故事不夠凝練,讓整齣戲後半段略顯冗長,亦是可惜之處。

但儘管有這些形式上的缺點,但我卻不會將之批評糞作。就如文章開頭說的,它是一齣有稜有角、很有個性的作品。無論外界評價如何,我很確定這齣戲在我心中會很具存在感,會在我回憶裡佔據一角。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