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痛楚:記錄插畫藝術家Edo的兩場展覽

這些情緒並沒有輕率的變成政治抗爭的語言,因此作品保留了纖細的特質,而這其實比政治抗爭的語彙更加的有力,也更惹人憐愛。

這是遲來的觀展心得。

2020年12月6日,我參觀了台北插畫藝術節,這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參觀這樣的插畫藝術節活動。

展區內有許多攤位展示著藝術家的插畫作品,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有些是專業的插畫家,有些還很有業餘味,但我認為這些還不是那麼專業的畫家其實才是這個展覽的特點,他們展現了某種還沒被主流定型的率性,讓人感受到更多的潛力與可能性。

在這屆的展覽中,有幾位插畫家我特別喜歡,像是台灣的關渡情緣、培根君,日本的Yuki Kodaira桑,以及本文要介紹、來自香港的Edo。

展覽當時,香港反送中的運動正被打壓著,我們每每能從新聞中看到香港年輕人被各種非人道的手段鎮壓。如果那些新聞畫面連台灣人看到都能感到憤怒與悲傷,那就不難想像香港人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傷害。

而未能在香港本地的年輕人更是會有心理上的自責。我經常能看到居住在台灣的香港人散發出一種無以名狀的陰霾,像是時刻在譴責自己一般。我想當親友還在香港受苦時,他們就很難在外地真正的開心生活。

我覺得這真的是巨大的文化創傷,然後深深地割傷了香港年輕人的心。在會場中我有跟Edo聊了一下,她非常親切的跟我解說作品的故事。但雖然言語客氣,我卻能感受到其實背後還藏著難以言喻的情感。而Edo言談間其實也隱約透露了有另外更深層的情緒存在著。

Edo, KKKKKKK, 2020。拍攝於飛地nowhere書店「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展覽。

Edo的畫,其實看得出有日系漫畫的風格在內。如果沒有香港的事件,也許我們可以想像Edo會畫出更多充滿奇想、或是更貼近日本輕盈風格的作品也不一定。

但是在展出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繪畫中充滿了香港與抗爭運動的元素。但這些元素並不像許多香港藝術家那樣訴諸抗爭行動,在Edo的畫作中看到更多的似乎是她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所承載的情緒,那是悲傷、是痛苦、是精神性憤怒的癥狀、是不知自己是否可以幸福的自責。

這些情緒是如此的真實,因而讓作品顯得很有力量。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些情緒並沒有輕率的變成政治抗爭的語言,因此作品保留了纖細的特質,而這其實比政治抗爭的語彙更加的有力,也更惹人憐愛。

Edo,你有無睇我IG Story? ,2020。拍攝於飛地nowhere書店「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展覽。離開香港後,Edo不知道該不該分享他的生活。

2020年的展覽,Edo沒有販賣任何小物,所以我只能趕緊拍照留念,希望能透過照片記住這位我很喜歡的創作者。並且我在事後追蹤了Edo的IG,變成了她的粉絲。

事隔兩年後,香港反送中運動早已停息,並且換來了政治上更加的緊縮與限制。但與此同時,許多生活在香港之外的年輕人,也一直在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光是今年,我就知道有許多香港藝術家在台灣辦文藝的展覽,希望能替香港發聲。

而飛地nowhere書店也在10月邀集了多位香港文學、藝術的創作者,共同舉辦了「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的展覽,而Edo也在行列之中。

衝著對Edo的喜愛、對獨立書店的支持、以及對香港的疼惜,我在前天跑去書店看展。果然我還是很喜歡Edo的作品。這次的展覽比起2年前台北插畫藝術節的展多了更多說明與互動,似乎感覺到更多的溫暖。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Edo心境上的轉變,沒那麼孤獨了呢?希望她和其他的香港朋友們都一切安好。

然後上次展覽中有一本Edo用圖像與文字製作的日記,我非常喜歡,可惜那是非賣品。當時我有跟Edo說希望可以製作成刊物,沒想到這次的展覽,那本日誌被製作成Zine了,我立即購買了一本蒐藏。

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日記,充滿了悲傷。這一兩年同樣低潮的我,看到這些圖畫與文字,很能共感那些精神上的衝擊,看了我都快哭了。

我一直覺得,過去傷痛的自己,不能被遺忘,不能被背叛。每個人都應該帶著那個受傷的自己一起往前走,不能遺落。

香港,也承受了巨大的傷,如今的中國政府似乎想用各種統治手段來掩蓋這些傷口。在反抗變得如此困難的這個時代,我能做的,或許就是幫香港人記憶,幫他們記憶這段歷史,並將這段回憶流傳下去。

展覽相關資訊:

飛地nowhere 書店: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02 2371 0300

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 粉絲專頁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