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自己,和想要成為的自己:讀《戀人之書:16型人格愛情密碼》

據鄧惠文醫師廣播時所言,這本《戀人之書》提供的測驗有重新設計過,可以避免一些偏誤。像是人們在做測驗時,經常選擇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非實際屬於他本性的選項。這情形在書中的人格類型測驗也有特別考慮到了。

免費心理人格測驗的可能偏誤:錯把嚮往的脾性當成自己的性格

最近網路上很流行色彩的性格測驗,大家玩過了嗎?我做了一次,發現這其實是16型人格測試的通俗流行版。

恰巧,前些日子在網路上找鄧惠文醫師的廣播來聽,無意間聽到他在介紹這本《戀人之書:16型人格愛情密碼》,所以找了這本書來看。沒想到借來一看,是一本以繪本形式展現的人格類型測試的書籍。

我會想找這本書,倒也不是想知道什麼感情的建議,而是因為據鄧醫師說,這本提供的測驗有設計過,可以避免一些偏誤。像是人們在做測驗時,經常選擇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非實際屬於他本性的選項。例如有人可能是實感類型的人,但因為崇仰直覺能力強的狀態,所以作答就選擇偏向直覺的選項。

戀人之書:16型人格愛情密碼》,由艾咪、吳怡蒨著作,心靈工坊出版

現有性格並非固定不變,只是現在較為優勢、習慣的個性

但在我個人做過這本書的題目發現,這些題目其實還是難免會有那種讓人不好填選的狀況。我覺得最保險的方法,還是高度自省,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真實的性格。

但畢竟還是有經過調教過的題目,所以在做測試時還是能有不同於網路免費測試的體驗。

例如我在做網路測試時,網路的題庫經常說我是「直覺類型」的人,也就是我評判事物依照的是自己直覺,而非依照客觀的線索來做判斷。但這次依照這本書做的測驗,我發現我其實實感和直覺的分數很接近,比例大概是直覺53,實感47吧,類似這樣。但我覺得這沒關係,畢竟這不是本質論,不是要標籤化你的人格特質,也許某個人從小是A特質比較強,但若B特質培養起來,那也無妨。

類似的,像我過去常疑惑我是思考型還是情感型的人,因為我自覺我思考能力蠻強的,不然我不會讀研究所、不會去讀那些理論。後來我發現,我是情感型的人,而思考能力是因為我不想輸給別人硬訓練出來的。也是因為這樣,這能力培養過程中,我會有憤世嫉俗、好批評議論等情形出現,這是思考能力沒有整合好所致。

要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提到這個,榮格這段訪問很有意思。在訪問中,榮格他自己也說心理類型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但他說到自己的心理類型時,他說自己是個思考型的人。

關於這點,我完全不認同(笑)。我覺得榮格創造的理論有一種「僵硬感」。我一直覺得他是為了要在學校奪得好成績,為了要成為醫生,為了要在那時代和佛洛伊德比拼,所以才努力培養思考的能力。我覺得他在談論理論思想時,有一種很用力的感覺。當然,這可能只是我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判斷。(其實是移情XD)

總之,經過這次測試,我發覺自己是介於INFP和ISFP之間的人。當然,這不是要標籤化自己,只是借這個過程來更加理解自己的心理傾向,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耗神,也才有機會讓自己變成更不一樣的自己。

性格百百種 生存的方式也因此百百種

這樣的理解其實可以應用在很多層面上。例如市面上很多工作術的書籍,他們會預設人是只有一個面向,所以提供一個特定的方法。但實際操作起來,有的人順手有的人並不,這是因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一樣。

以時間管理術或一些工作術為例,有的人會推薦分割任務,善加利用零碎時間、或是每天做一點培養習慣等等。但對於非實感型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這樣瑣碎,反而無法進入心流。

這類觀察和應用可以放到很多層面。像是這本《戀人之書》談的就是不同類型的人格,他們在面對感情可能會有哪些問題,或是可能跟哪種類型的人比較處得來。關於這方面的討論,鄧醫師後來也錄製一些影片說明,大家也可以參考。

總之,對於自己、他人的心理類型能多點理解,在生活很多層面都可以讓自己減少能量耗損。當然,這必須要一定程度的自省,能夠靈活的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心靈,並避免將性格類型標籤化、類型化才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