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心靈,AI不如貓?
記得很久以前我讀余德慧老師的著作,有一篇文章是在講貓咪。他說現代人會那麼喜歡貓,覺得貓很療癒,是因為貓總有些非預期的行為出現。而這種非預期的行為、摸不透的心思,有時其實就充滿了療癒的功能,因為我們本來很僵硬的觀念,都在這一刻被鬆動了。
記得很久以前我讀余德慧老師的著作,有一篇文章是在講貓咪。他說現代人會那麼喜歡貓,覺得貓很療癒,是因為貓總有些非預期的行為出現。而這種非預期的行為、摸不透的心思,有時其實就充滿了療癒的功能,因為我們本來很僵硬的觀念,都在這一刻被鬆動了。
與其說要去定義什麼是日常、什麼是小時代,不如說那個大時代已經逐漸遠去,創作者就只是如實的展現他們現在的生活。
邪教?洗腦?先避免被自身的恐懼壟罩 這陣…
繪畫除了技巧外,其實光是能誠實展露內心,畫就會很有張力了。我特別問陳若瑀在創作時,是直接將情感就抒發出來,還是有先消化過呢?畢竟這些畫看得出有很多內在情感的能量。
他回答說這些情感是有消化的。但即便有消化,但在畫畫的時候,還是會遭遇沒預期到的情緒跑出來,更別說有的課題是無法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就搞清楚的。
宮間透過一個個明日香留下的影片,觸碰了明日香的心靈世界。然而,這些所謂樹洞中的秘密,是真實的嗎?同時,在尋找樹洞的同時,宮間也發現這個社交平台、偶像粉絲的體制,正侵蝕剝削著明日香......究竟明日香是生是死?她消失的真相又為何呢?
做為一個受傷的人來說,他也許不想人生一直被憤怒的敘事給框架住。
我非常推薦大家把他的書找來讀,我相信閱讀了之後,你會感受到星野源的心思細膩之處,並撕掉「新垣結衣老公」、「星野源去死」的標籤。
後來許多人針對中年危機這概念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反省。研究發現其實並非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甚至很多人是進入中年後生活過得更好。當然,也的確有人在中年遇到了生活的危機,但Bruce Feiler認為其實危機不會只有中年才到來,而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一直有事件在干擾生活的進行。
心理學的產生,的確和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大環境有所關係。然後當時的心理學家,無論是佛洛伊德、或是榮格等等,他們那一代的前輩學者常常會有提出宏大理論的傾向,常常會想構想出一個架構來解決所有問題。
看到吳慷仁、安溥的fans有感。看到這些被偶像背叛、拋棄的支持者,他們難過的樣子,就覺得那心痛的模樣跟失戀很像...